灸法的历史起源

【灸法的历史起源】灸法是伴随着火的发明而产生的 。 大约距今60万年的人类发明了火 , 其后我们的祖先尝试应用桑枝或八木作为热源进行施灸 。 虽然此种施灸热度高 , 但热度不易控制 , 极易烫伤 , 而且火种不易保存 。 因此 , 为探索与寻找新热源 , 即有利于灸法的材料 , 就被放到了重要位置 。 这既标志着早期原始的以木施灸方法的终结 , 也标志着灸法的发展 。
 
以艾叶为原料的艾灸方法的出现 。 到了战国至西汉时期 , 现代意义上的灸法才完全成熟 , 即开始确立以艾叶为主要材料 。 现在所说的“灸法” , 实际上主要是指“艾灸疗法” 。 古人选择以艾作为施灸原料 , 主要是基于艾叶易于燃烧、温度易控、气味芳香、资源丰富、来源广泛、易于加工、便于贮藏等特性 。 此外 , 在古代艾燃烧取火容易、便于保存火种 , 且可作为祭祀等宗教活动用品 , 故而最为常用 。 这种灸材的发现 , 是艾灸走向实用的一个重要标志 。
 
艾灸各种方法的应用 , 赋予灸法广泛的适应性与更好的疗效性 。 古代提出的艾灸直接灸、间接灸、器具灸等数十种方法 , 结合艾灸富有易用、实用、实效、高效的特点 。
 
灸治整体观的出现 。 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、现今发现最早的经脉学著作帛书《足臂十一脉灸经》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中 , 都强调“灸其经脉” 。 在艾灸施治应用中 , 在经“脉”上施灸 , 往往较之一个具体的穴位上施灸 , 更具有面积大、作用广、易得气、循经快的特点 , 临床意义大 。
 
“虚则补之”“寒者热之”“陷下则灸之”以及“脏寒生满病 , 其治宜灸焫”等理论的提出 , 为艾灸治疗与保健提供了正确的治则 。 《灵枢·官能》曰:“针所不为 , 灸之所宜 。 ”《医学入门》则强调:“凡病药之不及 , 针之不到 , 必须灸之 。 ”这些都是对上述艾灸原则的细化与说明 。 后世提出的“保命之法 , 灼艾第一” , 更是强调了艾灸施治的重要性 。 因此 , 艾灸在此原则的指导下 , 对于各种病症 , 特别是对于虚证、寒证、疑难病症等 , 具有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突出效应 , 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延用不衰的养生保健方法 。
 
灸、艾灸是最高明的朴素治疗方法 。 在中国民间 , 很多人都知道艾灸能治疗哪些疾病 , 怎样施灸;在中医学术界 , 很多人都在应用、研究、探讨艾灸的方法与原理;在健康产业界 , 灸正成为一种产品 , 惠及百姓 , 形成商机 。


    推荐阅读